青春期性教育需要学校教育,更离不开家庭教育。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李佳洋 刘文利
父母老生常谈式批评,容易使孩子产生视听疲劳,依旧我行我素。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陈若葵
“过度教育”的最大特征,是过度协助和过度保护;“过度教育”还体现在过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心。“过度教育”的背后,是父母自己内心的过度恐惧。孩子必须快快乐乐的,不愿意忍受看着孩子受伤、失败或犯错,不愿意接纳不确定性。他们把手伸入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,尝试按住每一个不确定性。但没有不确定的人生,真的是好的人生吗?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高琳
父母夸奖的用意是好的,孩子内心也渴望大人的肯定和称赞。但夸奖需要明确目的,那就是:让孩子关注自己在做的事,鼓励他们向上、向善,而不是让孩子盲目追求别人的正面评价。做到这一点,父母既要能接纳孩子的成就,也要能接受他们的错误和失败。 来源:钱志亮工作室
总之,需求被痛快满足的孩子,不会被惯坏,也不会贪得无厌。相反,这样的孩子才有幸福快乐的生命底色,才有发自内心的安全感,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,才能信任自己的感受。同时,这也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专注力和内驱力的源泉。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代秋影
不发脾气地教育孩子,才更容易给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。 来源:中国妇女报 | 作者:尹建莉
这是一位爸爸给13岁儿子写的第一封信。信中,父亲回忆了儿子从出生到如今的成长瞬间和亲子之情,也对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寄予厚望,并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、爱与祝福。 来源:中国妇女报
学校被喻为是莘莘学子的“第二个大家庭”,亦是在籍学子学习的伊甸园。故此,同学们在校内彼此和睦的相处,共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。
人工智能时代,什么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?
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?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,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。